EN
新聞事件
【觀象山】全國政協副主席率隊赴山東調研,為何聚焦這一主題
發布時間:2023-02-07
  |  
閱讀量:

“向大海要水喝”,山東的做法和成效受到國家層面的關注和肯定。

2月1日至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主席何維率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專題調研組在山東開展調研

調研組由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姜大明任組長,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李偉,副主任任亞平、王培安、江桂斌,全國政協委員蔡其華、岑旭、崔麗、何廣順、李琳梅、沈瑾以及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的專家參加調研。

調研組深入煙臺、青島、濰坊、東營等地實地考察多個海水淡化在運行企業和項目、相關核心組件制造企業以及全產業鏈綜合利用項目等,詳細了解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模化利用及海洋科技研發等情況,并在濟南召開調研座談會與省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專家進行座談交流,全面了解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發展現狀及面臨的難點堵點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1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對于一個擁有超過3000公里海岸線(占全國大陸海岸線的1/6)的沿海省份,山東“靠海吃海”,向大海要水喝,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取得明顯成效,受到了調研組的肯定。

海水淡化利用具有較強公益性,既需要市場無形之手的參與和探索,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導和支持。國家層面的關注和調研指導,將為山東提供助力。

作為此次調研的重要一站,青島是一座嚴重缺水的城市,向大海要水喝的愿望極為迫切,被山東定位為“一區、兩園、多點、群星”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的重要一環。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青島取得明顯成效,海水淡化總規模超過30萬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供水量全國領先,為城市發展注入戰略動能,為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應有貢獻。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張,水資源仍將是左右青島發展的“關鍵變量”,要以此次調研為契機,發揮特色優勢,繼續深耕海洋,把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上。

01  “向海洋要水”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維系人類生命與健康的基本需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戰略資源。

根據世界水資源研究所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人生活在缺水地區,到2025年將有35億人面臨缺水。放眼國內,水資源也呈現結構性缺乏的局面。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不少城市嚴重缺水。

一直以來,國家層面都高度重視水資源的戰略地位,并多次“定調”,做出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的國內大循環,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需要水資源的有力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2

在地球上的水資源里,可以直接飲用的淡水很少,但不能飲用的海水卻極其豐富。對沿海卻缺乏淡水資源的國家和城市而言,“向海洋要水”成為一劑重要“處方”。公認地,海水淡化技術是一項致力于解決全世界淡水資源緊缺的綠色技術,其產業化、規模化將是解決水資源危機的有效途徑。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海水淡化已呈規模化趨勢。據統計,全球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近2萬個,產能規模超過1億立方米/日,解決了3億多人的用水問題。海水淡化已經在沙特、以色列、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家及地區大規模應用。

我國也在大力推進。根據《2021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截至2021年底,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44個,分布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9個沿海省市,工程規模1856433噸/日,主要用途以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為主。但與沙特、以色列、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家及地區相比,我國海水淡化利用規模仍相對較小,關鍵技術及設備多被國外壟斷,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未來,中國海水淡化產業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從國家層面來說,海水淡化是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提升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率,對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及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戰略作用。

而從城市角度來說,創造了55%國內生產總值的我國沿海11個省(區、市)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27%,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缺水的經濟城市都將成為海水淡化的受益者。

02  山東,早布局、見成效

沿海大省山東,屬于嚴重缺水地區。

山東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僅為680.5毫米,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1%,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屬于聯合國確定的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地區。

南水北調、引黃濟青等重大工程為山東緩解用水緊張立下汗馬功勞,但也從客觀上增強了山東對客水的依賴。

山東多次強調,水是山東發展的命門,山東因水而興,必須因水而強、因水而勝。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山東大力布局海水淡化產業

3

2017年,《山東省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提出:“綜合考慮海島、沿海工業園區以及沿海城市水資源現狀及用水需求,合理規劃海水淡化工程選址布局,優先解決淡水資源緊缺地區的用水需求”。

2020年,山東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產能規模超過100萬噸/日,并規劃部署了“一區、兩園、多點、群星”的產業發展布局。

4

經過多年努力,成效顯著,未來可期。

此次“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專題調研組在深入青島、煙臺、濰坊、東營等實地考察后,對山東把海水淡化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培育發展進行的探索與取得的成效給予肯定。此次被調研城市的做法可圈可點。

煙臺把海水淡化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大力培植相關產業鏈企業創新發展,在細分領域獨樹一幟。煙臺金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膜組件”適用于高難廢水處理領域,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招金膜天公司則通過全力實施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把海水淡化配套新工業園建設成為國內最規模最大、品種齊全的高端分離膜產品聚集區。

濰坊深耕海水淡化技術,聚焦產業發展痛點,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和技術創新,在海水淡化與環境保護上下功夫。在實施主攻“海洋經濟”戰場三年行動中,濰坊提出因地制宜培育發展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特色產業園區,力爭到2025年全市海水日均淡化規模達到20萬噸。

東營則把發展海水淡化產業作為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以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等沿海工業園區為重點,實施海水淡化“增水”行動,推動海水淡化企業與化工園區企業實現“點對點”供水,推進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快速發展。

03  青島,走到前排

空間分布不均,是水資源的一大特征。正所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水資源短缺是青島的基本水情,也是青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根據《2021年度青島市水資源公報》,2021年全市水資源總量20.92億立方米,全市供用水量10.62億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3.6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用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多年來,青島通過引黃濟青、南水北調工程引水入青,用水短缺問題雖有所緩解,但仍時時威脅著青島。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產業發展的加速,青島的用水量不斷攀升,用水缺口越來越大,長距離引水“遠水難解近渴”。

5

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工程

一方面水資源緊缺,一方面又守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水資源“望洋興嘆”。發揮臨海優勢,將豐沛的海水資源轉化為生活、生產中緊缺的淡水資源,這是關乎青島當下和長遠的必由之路。

對青島來說,海水淡化不是搞不搞的問題,而是必須搞,而且必須搞好。2006年,青島市發布了全國第一個城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2009年,中外合資的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公司成立;2011年,百發海水淡化廠落成,2013年正式投產運營,2017年單日產水量達到了10.5萬立方米,實現滿負荷運行。

青島百發成為山東省“一區、兩園、多點、群星”產業發展總體布局中“兩園”之一。根據規劃,園區產能規模達到30萬噸/日,可向周邊縣(市、區)輻射性供給,形成百億級集供水和裝備等產業鏈于一體的海水淡化產業園。

在青島,海水淡化呈現多點開花的局面。2015年11月,董家口海水淡化項目開工建設,2016年9月順利通水,產能為10萬立方米/日,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設計、建設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關鍵技術和設備實現國產化,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示范項目,開啟了海水淡化關鍵設備設施國產化應用的新篇章。

目前,青島海水淡化項目總規模超過30萬立方米/日,占全國總規模約18%,海水淡化供水量全國領先,累計供水近2億噸,約相當于14個西湖,有效緩解了淡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6

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工程

當前,青島正規劃建設百發、董家口、新河三個規模化應用基地,預計到2025年,基地總規模將達到70萬立方米/日。

事實證明,青島的努力是值得的。海水淡化,不僅破解了制約青島發展的資源瓶頸,還憑空為青島培育了一個大產業,可謂一舉兩得。

有了國家層面的關注與指導,加上山東省層面的倚重與支持,青島海水淡化有信心、有實力越走越遠。實現“水自由”,青島前行的步履將更加“輕快”。